新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与“用”
作者:
轶名
人气:
次 时间:2017年07月19日 星级: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自己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本人认为新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与“用”。
一、“变”的体现
(1)教育理念在变。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这种经验、体验为基础,解决化学课程具体问题。
(2)师生关系在变。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天赋,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3)教材的应用观念在变。教材在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教师要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教材安排的思路。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4)教学策略在变。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得的知识有“用”
(1)用“情”。新教材许多内容与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有着横向联系,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沪教版化学上册P140“8.黄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我国约在南北朝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常用品。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这道题将我国的人文历史与化学学习相结合的典型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融情于题。这是用“情”。
(2)“实用”。新教材中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加强了化学与技术、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沪教版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等有许多内容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尽可能的运用化学知识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在生活中“实用”。
针对以上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内化过程,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堂上主动权的交还
例如沪教版第九章,在H2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①Fe和稀盐酸;②Mg和稀盐酸;③锌和稀盐酸;④Cu和稀盐酸。从以上四组实验结果:
a.你认为那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取H2?
b.由上一步选取的药品,实验室应选择什么装置制取H2?所选仪器有哪些作用?
c.怎样检查所选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向发生装置中装药品?
d.怎样收集H2?若要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e.若要使反应能随时停止,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f.H2具有可燃性,点燃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在分组探究中,动脑动手,组合出了多种不同的实验装置。在互动交流中,每组学生分别介绍本组装置的特点,同学间也可以相互质疑,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组的学生共同合作,互相关注,一起分享成功与失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课下交权:用好每章的“整理与归纳”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新知识梳理、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沪教版每章之后的“整理和归纳”就是很不错的引导。例如第二章的“整理与归纳”有这样的问题引导:
(1)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你知道氧气的来源?空气中含有氧气,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为什么还要制取氧气,各用什么方法制取?
(2)你能按物质的“名称——组成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的思路理解本章学过的有关物质的知识吗?
这样,更多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能用已学知识来不断生成将来所需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迁移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自己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也将记忆得更深刻。
(二)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培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在沪教版教材中,“化学在我们身边”是贯穿始终的思想。由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自己身边常见的现象和物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在学习了P76“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反应后,有同学问“铜不是有毒吗?怎么还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有的游泳池撒硫酸铜有什么用?”我就借这个问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铜与人体的哪部分机能有关系?如果铜缺乏会产生哪些病症?如果铜过量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在查找资料后,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增长了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新知识。又如向学生提问:现在家庭中所用的“洁厕灵”能够除去水池或马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并有气泡冒出,由此证明“洁厕灵”是一种酸性物质。那么,经常使用“洁厕灵”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不良影响呢?如果有的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这样的小问题中,拉近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学生多读报纸,看新闻,从科技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体会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上一份资料: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体会
- 下一份资料: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自己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本人认为新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与“用”。
一、“变”的体现
(1)教育理念在变。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这种经验、体验为基础,解决化学课程具体问题。
(2)师生关系在变。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天赋,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3)教材的应用观念在变。教材在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教师要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教材安排的思路。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4)教学策略在变。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得的知识有“用”
(1)用“情”。新教材许多内容与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有着横向联系,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沪教版化学上册P140“8.黄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我国约在南北朝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常用品。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这道题将我国的人文历史与化学学习相结合的典型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融情于题。这是用“情”。
(2)“实用”。新教材中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加强了化学与技术、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沪教版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等有许多内容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尽可能的运用化学知识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在生活中“实用”。
针对以上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内化过程,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堂上主动权的交还
例如沪教版第九章,在H2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①Fe和稀盐酸;②Mg和稀盐酸;③锌和稀盐酸;④Cu和稀盐酸。从以上四组实验结果:
a.你认为那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取H2?
b.由上一步选取的药品,实验室应选择什么装置制取H2?所选仪器有哪些作用?
c.怎样检查所选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向发生装置中装药品?
d.怎样收集H2?若要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e.若要使反应能随时停止,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f.H2具有可燃性,点燃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在分组探究中,动脑动手,组合出了多种不同的实验装置。在互动交流中,每组学生分别介绍本组装置的特点,同学间也可以相互质疑,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组的学生共同合作,互相关注,一起分享成功与失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课下交权:用好每章的“整理与归纳”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新知识梳理、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沪教版每章之后的“整理和归纳”就是很不错的引导。例如第二章的“整理与归纳”有这样的问题引导:
(1)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你知道氧气的来源?空气中含有氧气,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为什么还要制取氧气,各用什么方法制取?
(2)你能按物质的“名称——组成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的思路理解本章学过的有关物质的知识吗?
这样,更多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能用已学知识来不断生成将来所需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迁移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自己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也将记忆得更深刻。
(二)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培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在沪教版教材中,“化学在我们身边”是贯穿始终的思想。由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自己身边常见的现象和物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在学习了P76“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反应后,有同学问“铜不是有毒吗?怎么还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有的游泳池撒硫酸铜有什么用?”我就借这个问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铜与人体的哪部分机能有关系?如果铜缺乏会产生哪些病症?如果铜过量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在查找资料后,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增长了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新知识。又如向学生提问:现在家庭中所用的“洁厕灵”能够除去水池或马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并有气泡冒出,由此证明“洁厕灵”是一种酸性物质。那么,经常使用“洁厕灵”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不良影响呢?如果有的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这样的小问题中,拉近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学生多读报纸,看新闻,从科技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体会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上一份资料: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体会
- 下一份资料: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